关于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2-09-25 15:39:35 来源: 点击:

    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荆门”,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要点安排,7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珩、文孝年同志组织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有关同志,深入到钟祥市、市文体新局、市广电局、荆门日报传媒集团、荆门群艺数码广告传媒有限公司、钟祥市博物馆、东桥镇文化站、东宝区龙泉街办土门巷社区等单位,就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建设“文化荆门”作为未来五年荆门发展的战略之一,在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八届人大、政协一次会议上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公共文化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文化建设成效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成立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具体研究和协调解决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文体新局、广电局、荆门日报传媒集团、艺术剧院等单位调研,听取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情况和文化体制改革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市各地各单位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实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 起步早、措施实、成效好,文化体育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荆门日报三大系统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文体新系统改革情况。通过组织讲座、外出考察、集中讨论、学习教育等方式,在全系统形成了“只有改革,才有出路”的共识,并制定了改革时间表和线路图,明确了改革的主要任务、职责分工、操作流程、完成时限、政策保障和工作要求。一是稳步实施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市艺术剧院转企改制为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明确公司法人代表,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启动剧院清产核资工作,正在制定演职人员分流到社区从事文化工作的方案。二是整合系统资源。市文体新局在局机关实行“大科室制”,内设科室由13个精简为10个。完成了市群众艺术馆和文学艺术研究所、市博物馆和城区文物管理所、市体育艺术学校和体育中学的合并。成立屈家岭遗址管理处,负责协调管理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和利用。三是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各地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积极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内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层文化站全部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钟祥市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彻底改变了部分干部职工怕改革、不敢改革,改革就是推向市场、“断奶”、“甩包袱”的思想,极大提升了改革质效。四是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立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和掇刀区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对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等文化领域统一综合执法。
    (二)广电系统改革情况。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兴媒强台”大讨论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新思维。一是改革组织架构。按照“统筹协调、分开运行、分类管理,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行高效”要求,整合原荆门电台、电视台、广电报社、荆门电视台发射台和荆门微波站,组建荆门广播电视台,并在央视专家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对旗下媒体的传播定位、栏目设置、形象建设等进行顶层设计;重组广电报社、荆门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湖北楚圣影视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成立荆门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二是改革人事制度。全面推行聘任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因事设岗、岗变薪变的干部选用机制。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原则,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和绩效工资。四是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方案已报市文改领导小组。
    (三)荆门日报传媒集团改革情况。该集团组建于2010年,现有《荆门日报》、《荆门晚报》、《荆门手机报》、《荆门快报》、《荆门闻达DM》、《读写算》杂志等十大媒体,印务总公司(印刷厂)、闻达报刊发行有限公司、三楚科技网络公司、物业公司(后勤服务中心)、远博传媒股份公司、康辉旅游公司、百年盛世商贸公司、音像制品公司(筹)等八大公司。去年以来,该集团按照“办活媒体,做强产业,厚积薄发,奋力超越”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媒体覆盖、产业经营、体制转换、持续发展”四大工程,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党报发行体制改革、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户外传媒股份制改造、旅游和商贸公司重组、激励机制改革、内部岗位设置改革等六项重大改革。
   
二、主要成效
    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步伐加快,文化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成效明显。
    (一)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先后投资10多亿元,新建、改建了荆门生态运动公园、市体育文化中心、市群众艺术馆、钟祥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场馆,乡镇文化站全部完成了改建任务;坚持将文化服务重心下移,全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受益群众超过100万人。在城区大力推进“15分钟都市文化圈”建设,市民步行15分钟就能就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中心户建设纳入政府“十件实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基础文化设施全部达到“县有两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的标准。京山县、钟祥市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
    (二)文化服务品牌不断涌现。立足市场、科学规划,挖掘和整合我市独特的屈家岭文化、楚文化、明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品牌。推出了一批艺术精品,大型现代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先后荣获全国地方优秀剧目评比展演金奖第一名、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奖和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京山民歌《小女婿》等4件音乐、美术、书法作品获得全国群星奖,入选全省100首“我最喜爱湖北民歌”;反映本土新农村建设的电影《桃花红梨花白》在社会上引起较好反响,又一部电影《农谷之恋》已经投拍;乡土作家群佳作迭出,在全省、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成功打造了“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群众赛歌会”、“社区文化节”三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先后主办、承办了“八艺节”分会场、“中国•荆门油菜花旅游节”、省十三运会开闭幕式等大型文体活动。
    (三)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加快。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印务、网络文化、体育竞赛、文体培训、彩票发行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投资较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催生了群艺数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形成了以文物复仿制品为主的特色文化产品。京山绿林生态游、沙洋楚文化游、钟祥明文化游、屈家岭历史文化游已逐渐成长为文化休闲旅游品牌。文化娱乐业发展较快,全市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达1100多个,从业人员5600多人,营业总收入近5亿元。文化体育服务业逐渐壮大,文化体育场馆利用率达到90%以上。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及相关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去年实现增加值39.6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2%。在广电行业创收普遍欠佳的大背景下,我市广电行业上半年创收1857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2%。
    (四)媒体宣传效应充分彰显。改版后的荆门广电传媒视觉更广阔、节目更大气、形象更亲和、受众群体更多。平面媒体――《荆门周刊》的发行量突破1.5万份,新创刊的《中国农谷》杂志发行量突破1万份。网络媒体――中国农谷网和荆彩网的点击率总和超过200万人次,最高点击峰值每天达到2万人次。新媒体CMMB手机电视用户已接近3万户,新增用户近1万户。荆门广播电视台今年1至5月份,共在中央台用稿8条,在湖北台用稿 536条,上宣在省台上稿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3%,稳居省第一方阵。
   
三、困难和问题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中央决定和省、市的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需认真对待、研究对策、逐步解决。
    (一)改革推进工作不够平衡。中心城区文化市场没有形成统一的执法主体,存在执法尺度不统一、执法力量不均衡等问题。少数地方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管理不够规范。艺术剧院、电影公司转企改制任务繁重,进展较慢。文化体育产业集团组建工作刚刚启动,还需大力推进。
    (二)推进改革的政策措施有待完善。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如转企改制中人员身份转换问题,社会保障政策的接轨问题,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问题,落实公共财政保障问题等亟待解决。艺术剧院、电影公司等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配套政策不够明确,文化产业(行业)发展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是投融资政策、资金扶持政策力度不够,文化产业规模不大、品牌不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还有待培育壮大。
    (三)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投入还需加大,文化单位内部劳动、人事、分配等改革不够深化,自主灵活的绩效挂钩激励与制约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绩效能高能低、分配能多能少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四、几点建议
    下阶段,全市各地各单位要按照“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有利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要求,切实做到“三个到位”(即机构整合组建到位、人员落实到位、编制经费到位)和“三个统一”(即对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等文化领域的监管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执法),纵深推进文体体制改革。
    (一)以思想为先导,加快“文化荆门”建设。全市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中央、省一系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实施“文化荆门”战略。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督促、协调相关部门转变观念,坚定信心,密切配合,各尽其责,扎实开展文化体制改革。
    (二)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坚持从资产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土地使用、法人登记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为改革提供保障。相关部门要继续支持和推进尚未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加大改革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积极推进艺术剧院、电影公司改制,争取早日完成改制任务。要加快组建文化体育产业集团,完成荆门文化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注册登记工作。要指导和督促已完成改制的单位建立健全发展机制体制,继续推进和完善文化企业集团内部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之做大做强。要督促有关地方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并争取在年内实现中心城区统一执法。
    (三)以惠民为根本,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要以“增加投入、转化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按照“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的要求,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力度。要突出抓好农村和基层这个重点,深入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形成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努力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要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市博物馆、图书馆、荆楚文化广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
    (四)以效益为中心,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坚持把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文化产业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建立和完善面向群众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中介组织,重视市场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文化产业不断繁荣。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比重。要利用组建产业集团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文化体育企业入驻,力争将生态运动公园打造为省级文化体育产业示范园区。
    (五)以人才为保证,夯实文化建设基础。要有计划地吸纳、引导和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充实和更新基层文化队伍,改善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要加强文化专干、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加强农村文化骨干、业余文化队伍的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和传承民间文化中的作用,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引领我市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积极性,激发创作活力,创作出一批为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新作、力作,切实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调查组

  2012年8月30日